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简介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设立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由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2003年创建,2017年整建制搬迁至潍坊办学。学校围绕山东省乃至全国化工行业办学,化工类专业开设齐全,拥有“化工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现代海洋化工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化工技术专业群”1个省级品牌专业群,拥有教学设施设备全国一流的“山东省高端化工公共实训基地”。学校是全国高端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全国海洋生物与健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潍坊高端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山东化工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研教合作中心单位。学校化工专业特色鲜明,是一所服务于化工行业全产业链的高职院校。
学校坐落在世界风筝之都——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100亩,全日制在校生1.7万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图书100余万册。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国凯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7个教学单位,开设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与会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技术、空中乘务等38个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试点专业1个、联合高水平中职学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7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德高技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9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0余人,硕士、博士220余人。拥有省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青年技能名师1人,省级优秀思政课教师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类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工生产技术类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近3年来,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技能大赛获奖40余项。
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内涵建设不断提升。现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1个,产教融合型专业4个,2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获批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继续教育数字化共享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近三年,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创新大赛获奖120余项。
积极开展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工作,全面服务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学校拥有1个省级新技术研发中心,承担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课题)170余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13项、部省共建职教高地课题2项、省级教育教学规划课题3项、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教师发表论文270余篇,校企联合出版教材12部,申请专利54项;荣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50余项,1项科技成果获潍坊市科技奖自然科学奖。近三年,开展化工企业员工培训80000余人次,到款额2000余万元。学校是“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化弘润石化公司职工培训基地”“山东新和成控股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潍坊高端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大力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学岗融通的“双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万华化学、齐鲁石化、京博集团、山东海化、歌尔股份、汇丰石化集团等化工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成立“润丰班”“京博班”等企业订单班,与歌尔股份成立“歌尔工匠班”,现有省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1个、省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1个、省级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1个,与万华化学、京博集团、海化集团、歌尔股份、潍百集团成立5个产业学院。校企联合搭建的平台和项目,为学生开辟了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新途径。学校毕业生薪酬水平和就业质量优势明显,是“最具就业推动力高职院校”“就业前景十佳高校”,优质就业已成为学校办学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根据全国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报告薪酬统计,学校毕业生薪酬水平连续两年在全国已公布的1300多所院校中排名第2,基本实现了高质量优质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8%,化工专业毕业生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混合所有制模式成为公办院校改革序列中的一面旗帜。时任潍坊市长田庆盈见证签字仪式。作为全省首所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公办高职院校,2020年以来两次承办、协办全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联盟办学实践研讨会,共吸引省内外100余家职业院校、政府部门、企业来校考察交流混合所有制办学经验。公办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山化模式”得到了省教育厅和教育部认可,被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面向未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锚定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不动摇,党建引领,认真落实“加强硬件、深化内涵、提升质量、办出特色”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特色办学和内涵式发展,奋力书写学校办学发展新篇章。